— —      山东省侨办撰写
 

      在山东人心目中的功德碑上,刻写着这样一段碑文:
      应善良福利基金会沈炳麟先生的捐资是有限的,但他的这份情与爱是无限的。无限的精神财富千车载不尽,万船也装不完。如果说它的意义在于给我们带来了资金,捐建了学校,那么,更深远的意义就在于唤起全民族的兴国重教意识,调动了全社会资助办学的积极性。

                          谢谢你给我们的爱
         
       ——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沈炳麟先生山东捐资建校纪实

      他,虽没有山东大汉般的魁伟,但在山东人民的眼里,却有着泰山般的巍峨;
      他,虽没有殷商巨贾们的富有,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他以神州为量,千载为心,乐善好施,百年如一,无限执着的去做他的应善良福利事业。
      山东,不是他的祖籍,这里,没有他的亲眷。虽说是与我们互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寒冬,他曾从香港为山东沂蒙革命老区送来几千件棉被和羊毛衫;春节,他又派人带着慰问金,走访看望福利院里的鳏寡孤独老人。当他在电视里看到因黄河上游决口,殃及下游山东时,他最先想到的是灾区学校,最先惦念的是受灾村民。帮助建学校,发放救济金,又嘘寒来又问暖,留下爱心一片。
      虽说是电台里没听过他的声音,电视里没看到他的身影,报纸上没见有他的照片,可他乐善好施的美好形象,心系山东,为贫困地区捐资兴学,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不凡之举,深深地,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里。
      他将日复一日省吃俭用积累下的财富,化作希望的甘露,洒向山东最需帮助的地方,滋润着那里千千万万个儿童久已干渴的心田。继80年代初,沈炳麟先生在山东孔子故里曲阜等地捐资72.8万元建了中学后,至今又流水不断的为山东捐资1300多万元,帮助13个市、53个县(市、区)建起76所小学,使5万多名昔日的泥孩子从此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读书、学习。祖辈们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在沈老先生的资助下终于变成了现实。这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光照千家,温暖万户,熊熊火焰燃烧起全社会资助办学的无限激情。当沈炳麟先生在山东省贫困地区捐资办学的消息一传开,立即像开了锅。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政府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从老人到儿童,无不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找侨办,跑政府,有的按捺不住,直接去了上海找到了沈炳麟先生的“应善良福利基金会”总部。有一村的村长,得知基金会的代表要从他的村口路过,凌晨4、5点钟就起了床,饭也顾不上吃,口也顾不上漱,一大早就冒着凛冽的寒风,在雪地里苦苦等了好几个小时,跷首期盼能来他们村。
      是啊,在这穷山僻壤的贫困地方,最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有的连温饱还没有解决,哪有能力靠自己盖学校。只有年复一年,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在破旧危房里上学,日复一日,天天为孩子们的平安祈祷。现有人捐资帮他们建学校,这对他们来说,又怎么能说不是天上掉馅饼,一件做梦也想不到的大好事!
      开初,不少人把沈老先生误认为是山东老乡。有的还好奇的问沈先生老家是不是他们那个县,他们那个村。当得知沈炳麟先生是个外省、外乡,而且是远居香港同胞时,大家被沈炳麟的精神感动了。在沈炳麟精神感召下,各级政府,乃至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贫困地区建学校,办教育。
      为把沈炳麟先生捐资建校这一造福万民的义举办好、把沈先生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从省、到市,从县城到乡镇,每个受捐助的县市领导都亲自挂帅,成立专门班子。他们说,一个旅居香港的外乡人,尚能从我们的百年大计着想,念及我们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慷慨解囊,建校育人,我们身为“父母官”,人民公仆,为的是自己子女,更应关心才是。造福后代,义不容辞!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百年大计,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既便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学校建起来,把沈先生捐资办学的事办好、管好。县财政不管怎么困难,都要拔出专款资助学校建设。去年被黄河决口严重受灾的菏泽东明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决定拔款10-15万元资助沈先生所捐学校。各级领导、国家公务人员更是积极带头。平邑县原分管教育的一位女副县长,率先垂范,把自己当月的工资全数捐给沈炳麟先生为该县捐建的一所小学。表示,今后沈先生在平邑每捐一所学校,只要她在,她都要拿出一个月的工资捐助。临沂市一位国家公务员,将在招商引资中获得的5万元奖金,一分不留的全都捐给了沈先生所捐建学校。
      省及地市侨务部门更是积极靠上去做工作。省侨办从争取立项到选点、考察直至竣工验收,都派专人负责,配专车跟随服务。办领导有的全程陪同,一跟就是八九天。有个乡曾作过统计,学校从开始到落成,省、市、县、区各级领导下来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不少于40人次。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对这所凝聚着香港同胞一份爱心的学校的特别关爱与支持。同时,各级教委也拿出了相应的配套资金和配套设施。
    临沂市教委破例为沈炳麟先生捐建的学校全部配置上标准的课桌板凳。济宁市教委在教育经费困难情况下,也拿出沈炳麟先生捐资额的5%,用于学校配套设施。沈先生在东营捐建了一所学校,东营市教委准备将机关更换下的15台旧电脑捐给该校。一位副市长听后,立即要求他们一律换上新电脑。
    各地扶贫办公室给予了大力支持,主动提供信息、资料等。各级计委、建委、土地、税务、物资、审计、规划、设计、质检等部门,为沈炳麟捐资办学一路绿灯。简化各种审批手续,优先安排土地、施工,减、缓、或免收立项、设计、施工建筑等多项费用。费县粮援项目办公室特为乡里建校捐赠25吨水泥;莒南县道口乡计委4800元立项费全部免收。日照五莲建材部门给学校铺上了大理石地面;泰安岱岳区为捐建的化马湾小学安装上了太阳能土暖气。
      刚刚解决温饱的山里人,在沈炳麟先生的精神感召下,在领导们的带动下,也勒紧腰带,慷慨解囊,出现了像当年支前拥军那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捐物,要人有人,好事大家办,齐心协力办教育的动人场面。
      莒南县道口乡政府,从党委书记到乡长,每人带头捐资200元。在乡干部带动下,乡驻地三个村,主动召开联席会,倡议村民自愿捐款。村里的群众积极响应,他们说:“别的捐资,我们可能要考虑考虑,唯有这项捐资,怎么捐,我们都乐意。沈先生远在香港都这样关心支持我们办教育,慷慨解囊相助,我们为的是自己,没什么好说的,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再没有,出力!”不几天,20万元现款就筹集起来。已退休的老干部也不甘示弱,自动凑在一起,开碰头会,每人捐款100元。当沈先生捐资兴建的道口乡中心小学举行奠基仪式时,前来参加仪式的单位和领导又当场每人捐款100-200元。有个在外地工厂上班的同志,听家乡出差的人谈起沈先生在村里捐资办学举行奠基仪式,他非常高兴,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我不知道还有这么好的人,这么好的事。非常遗憾,我回不去,就请你们帮我把这1500元捎回去捐给学校,也算是我向这位沈先生学习的一点诚意。”全乡村民不仅捐钱,每人还奉献出一斤花生米。前后不到半月,社会各界累计捐款30多万元。莘县邹苍乡信庄村,不到7个小时,全村捐资10多万元。平邑县有一村工商个体户一次捐款2000元。有的群众经济困难,一时拿不出钱来捐助,就把自家留作盖房娶媳妇的石料送上。费县有个村,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学前儿童,踊跃捐款捐物,自愿为建校施工队当义务工。有的为工地送去沙子,水泥,有的给施工队送去青菜、萝卜。最令人感动的是,为节约用水确保建校工地施工,村民们由每天吃三顿饭改为两顿,能不洗的衣服不洗,能不用的水不用。为确保施工用电,村里人晚上点起了蜡烛。有时在夜间施工突遇停电,村民们自发的开出家里拖拉机,打开车灯为工地照明。群众深有感触的说:“盖好学校,让孩子们读上书,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愿望。沈老先生与我们素不相识,能把省出的钱捐给我们,大恩大德无以为报,我们为建校送点沙石,出些义务工,少吃一顿饭,少用一瓢水,这算得了什么,完全应该,应该!”
      沂南县朱家里庄乡葛庄村一位时年89岁的老大娘,家中并无孩子上学,却颠着双小脚,跑了好远山路将儿孙们送给她没舍得吃,省下的一瓢鸡蛋送到村里。村干部不收,她就是不让,非要收下不可。她说这是在向沈炳麟学习。
      这个村还有20多个小孩将自己积攒多年的“压岁钱”也捐给了学校。他们中最小的当时只有3岁。大人不收,他们就哭。孩子们盼的是学校早日竣工,高兴的是过两年他们能到这里上学。要说最高兴的还是那些在低矮破漏的危房里上课,时时为孩子安全担惊受怕的老师和在“土台子、黑屋子”里上学的“泥孩子”们。他们眼看就能在宽敞明亮的学校楼里上课,高兴得手舞足蹈。当问起他们这所学校是谁帮助兴建的,他们会异口同声的告诉你----“沈炳麟爷爷!”
      应善良福利基金会对已捐建的学校每年都要抽查回访。每次回访他们都觉得非常满意。
      枣庄薛城区一所小学,“恩美楼”作为学校标志印在校服上;沈先生自奉节俭,乐善好施精神被定为学校校规、校训树立在校院中;沾化县在学校空余场地栽种上了冬枣树,以“校园经济”养护学校;泗水县泉林小学在沈炳麟精神感召下,村民们又自动集资为教师们盖上了一排排宿舍;莒南县道口小学师生们用义务劳动,把学校修整成为一座花园式校园,每个人走进去都赞不绝口。更令人欣慰的是沈炳麟先生在山东所捐建的学校,一开始设计就考虑到百年大计,从长远着眼,建成规范化学校。许多学校虽建八、九年,十好几年,但进去一看,还是漂漂亮亮,窗明几净,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文明礼貌,管理井井有条,“市级示范学校”、“县级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比赛第一”、“××名列前茅”,各种优胜奖状、奖杯、奖旗一排又一排,一块又一块。沈炳麟先生所倡导的“好事大家办、好事要办好”正在山东大地扎下根,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学校竣工剪彩那天,七乡八邻的村民们都赶来了。拄着拐杖的爷爷,颠着小脚的婆婆,让儿孙们用车推着的行动不便老人,光着屁股的小男孩,围着肚兜兜的小妮,在新建的学校教室里跑来跑去。怀抱里的幼儿用手指着小哥哥、小姐姐们脖子上的红领巾,牙牙之语,好像是在说,长大了我也要戴红领巾,我也要到沈爷爷捐助的学校里上学 。场内场外彩旗飞扬,锣鼓喧天,12门、16门的礼炮一字排开。新泰市一所捐建学校落成时,有一位养鸽专业户,特地把2000多只鸽子运到现场,当主持人宣布学竣工落成剪彩时,鸽子横空出世,蔚为壮观。
      是啊,祖辈们的美好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当我们看到这一座座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望着这一个个天真活沷的孩子穿着统一校服上学,人们从心底感激沈炳麟先生,从睡梦里一次次地笑醒。“吃水不忘打井人”,沈炳麟先生救灾扶贫送温暖,福荫桑梓育桃李感人事迹,一件件,一桩桩,说不尽,写不完。建厦开基,千秋伟业功德无量,人们没齿难忘!常言说得好,“好人一生平安”,我们衷心祝愿沈老先生一生平安!

       
                  

                                       山东省侨办 宗学刚


        请点击此处:应善良福利基金会山东捐资办学记实图

返回     

沪ICP备06020886号

版权所有: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

E-mail:letter@ysl-foundation.com